首页

调教女视频

时间:2025-05-29 08:34:43 作者:专访: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打开机遇之门——访匈牙利出口促进局局长加博尔·耶奈伊 浏览量:62126

  中新网合肥9月4日电 (记者 赵强)“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走进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第四代表小组活动室内,12个大字映入眼帘。一年多来,这里已成为人大代表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燃灯社区第四代表小组活动室。中新网记者 赵强摄

  记者近日跟随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市县人大行”集中采访调研团来到凤阳县小岗村、燃灯社区等地,实地调研采访凤阳县“千名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活动的创新做法。

  凤阳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位于安徽东北部。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凤阳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成学斌说,改革,是凤阳最深的基因。2023年初,该县创新开展“千名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人大代表+网格化”工作机制,将1503名省、市、县、镇四级人大代表下沉到全县各个网格,采取“线下+线上”联动的方式,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层,不断夯实群众基础。

小溪河镇燃灯社区第四代表小组成功化解村民因排水问题产生的矛盾。图为社区出面动用挖机清沟、铺设排水管道。刘德友 摄

  在燃灯社区第四代表小组活动室,小溪河镇人大主席韩义柱告诉记者,该镇在开展“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活动,把县乡人大代表划分到全镇29个网格中,并坚持工作流程闭环化,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代表监督作用,确保民生实事、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燃灯社区岗李小周水利泵站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2023年初,燃灯社区岗李村民组几名群众来到燃灯社区代表联络站,反映困扰该村民组多年的抗旱问题。该村民组内无当家塘坝,外水又进不了该村民组,干旱年景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村民反映强烈,要求新建泵站、铺设管道,解决农业抗旱用水问题。

  接待村民的小溪河镇人大代表、燃灯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德友及时到现场调查,了解新建泵站的可行性,并形成人大建议向该镇人大主席团提出。小溪河镇人大主席团收到建议后,及时召开主席团专题会议,认真分析研判,认为该建议的实施,可解决3个村民组抗旱问题。

  该建议经小溪河镇人大主席团研判后,按程序正式交该镇政府相关部门办理。镇政府积极争取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资金,并将该项目列入当年建设计划,该项目于2023年6月份开工建设,2023年11月份通过竣工验收。

  在项目建设期间,小溪河镇人大主席团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到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督促施工进度,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办,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韩义柱回忆道,建议事项办理完毕后,2023年12月份,小溪河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对办理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项目的建设得到代表们一致好评。同时该镇人大主席团又组织部分村民实地检查泵站建设情况,并开机试运行。“在泵站出水那一刻,村民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成学斌说,凤阳县各级人大将持续深化履职行权路径的创新探索,坚持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到为民服务的全过程,不断提升人大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完)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下好生态保护“一盘棋”

据了解,该卫星是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也是一颗探索该型号卫星后续批量生产的技术验证星,其主要用于验证高分辨新研载荷成像能力、高速星地激光数传业务化能力以及电推进轨道维持能力等关键技术。

香港升旗队总会举办周年检阅礼 厚植爱国情怀

二是深入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修订《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以奖代补机制。下达2024年补助资金707.8亿元,计划支持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22.7万套、配租型保障性住房148万套,支持改造城中村118.94万户、老旧小区5.77万个、棚户区(城市危旧房)7.41万套,推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2月22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完成14893.9万人次

来自台湾世新大学的苏伟恩表示,非常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再次与好朋友们会面。“上个时代是‘美国梦’,我相信这个时代是‘中国梦’”,他希望毕业后可以来北京发展。

工业大市转型升级 新晋 “万亿之城”烟台汇聚强劲动能

河南大学毕业生蔡女士也告诉记者,大礼堂是学校的象征:“看到这个消息,第一感觉就是非常震惊,非常痛心。大礼堂对我们河南大学学子意义非凡,所有的重要时刻都是在大礼堂举行的。”

时政图文丨Mark住!盘点总书记在两会上的精妙比喻

汉内斯·菲尔纳:对我来说,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联系思维,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纠缠和相互依存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所有事物都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展现自身的存在和意义。因此,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不同文化之间都应该建立共生“和谐”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整体与部分之间动态关联的深刻理解,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进步。我认为,这种联系思维产生了团结、包容与和平。通过接触中国哲学和中国政治,我开始对“和谐”概念产生了更多兴趣。这也是本次武夷论坛上,我选择“和谐与社会主义”作为发言主题的原因。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